(1)【◆题库问题◆】:[单选] 舆论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的途径实现的。
A.风俗习惯的传递
B.信息的沟通
C.人际交往
D.权威引导
A.风俗习惯的传递
B.信息的沟通
C.人际交往
D.权威引导
【◆参考答案◆】:D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动机具有何种功能。
【◆参考答案◆】:(1)激发个体的活动,对其行为具有推动作用;(2)维持个体活动,对其行为具有强化作用;(3)引导个体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对其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3)【◆题库问题◆】:[多选] 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帕森斯
B.默顿
C.布劳
D.霍曼斯
E.加芬克尔
A.帕森斯
B.默顿
C.布劳
D.霍曼斯
E.加芬克尔
【◆参考答案◆】:C, D
(4)【◆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论述态度转变中的沟通要素。
【◆参考答案◆】:态度改变中的沟通要素包括:(1)沟通者。沟通者因素对态度转变的影响涉及可信性(包括权威性和动机)、睡眠者效应(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变化)、类似性(信息由一个与听众相似的人来传递)。一般来说,如果沟通者具备这样一些特征,例如它说得在行(是一位专家或权威),说得中肯(没有别有用心的动机),说得动听,或是一位听众喜欢的人,都会增加改变态度的效果。(2)沟通内容A.利用情感:可能利用好感或恶感来改变态度。B.组织沟通:理解材料、论证、呈现材料的顺序、引出结论的不同方式可以引起不同的态度改变。(3)沟通对象。A.与听众的态度的差距及可信性因素的影响:沟通者与听众的观点在中等程度的差距上可以产生最大的态度改变,但这一点也随可信性的增高而增大。B.让听众承诺:公开讲述过的态度与私下保留的态度更不容易改变,登门槛技术可以促进态度改变,通过参照群体来承诺能促使态度改变。C.个性因素:具有"可说服性"、自尊较弱的人的态度较容易改变,个性和社会情景是相互作用的。
(5)【◆题库问题◆】:[单选] 个体本能行为的出现主要决定于().
A.遗传
B.学习
C.模仿
D.暗示
A.遗传
B.学习
C.模仿
D.暗示
【◆参考答案◆】:A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去个体化
【◆参考答案◆】: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的现象。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自我服务偏见最容易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最容易发生的条件:(1)当行动者高度介入到一种活动中去的时候,这时往往会失去判断的能力和自觉性,陷入“当局者迷”的境界中,而无法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2)当行动者自愿选择从事一种活动的时候,主观上会否认其他的观点并坚持主见,并按照自身的意志去行事,不容易接受其他的意见和建议。(3)当行动者的成绩公开的时候,即为大家所知的时候,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而不愿意接受其他的意见。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1)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保护或提高我们的自尊,支持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2)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公开形象,可以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和困境。
(8)【◆题库问题◆】:[单选] 情绪情感对我们认知的影响有()种表现
A.三
B.一
C.两
D.四
A.三
B.一
C.两
D.四
【◆参考答案◆】:C
(9)【◆题库问题◆】:[判断题] 自言自语的习惯对人际交往焦虑的人没有作用。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10)【◆题库问题◆】:[单选] 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
A.20世纪初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A.20世纪初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参考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