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题库答案 > 文学题库 正文

袅袅兮秋风,()。屈原《湘夫人》

时间:2020-09-02 13:31:55 解答: 108 次

(1)【◆题库问题◆】:[填空题] 袅袅兮秋风,()。屈原《湘夫人》

【◆参考答案◆】:洞庭波兮木叶下

(2)【◆题库问题◆】:[填空题] “袋里无钱,心头多恨”、“于世无补”、自卑颓唐的“零余者”形象较多出现在()。

【◆参考答案◆】:郁达夫笔下

(3)【◆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春蚕》透视生活的角度。

【◆参考答案◆】:《春蚕》选取了一个独特而新颖的角度:丰收成灾,从丰收成灾的角度来透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生活的本质,通过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反而增加了债务甚至破产的事实,反映30年代广大农民的悲惨遭遇,说明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农民想靠自己辛勤劳动来改变生活困境是不可能的。同时也透过"丰收成灾"这一奇特的现象,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作者选取这样一个角度,使作品对生活的开掘有了显然的优势。"丰收成灾"这一现象,它既典型而又奇特。典型是指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性,在30年代的中国农村并不是个别现象,如叶紫的《丰收》,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所反映的也是这种"丰收成灾"的事实,可见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奇特",是指作者写的是"丰收"(老通宝一家,包括老通宝所在村的全村人,通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劳动夺得了春蚕的大丰收),揭示的确是悲剧,丰收成灾,这就使作品有了一种强烈的震撼力,使人从这太平世界的"奇闻"中看到了一个社会不可救药的腐朽性。丰收尚且"成灾",那"歉收"呢?就可想而知了。作品所包容的否定性主题也就得到了突现,也得到了廓大。同时,这一角度也是作者对生活的一个独特的发现。它极大地强化了这篇描写30年代农村生活小说的历史价值。

(4)【◆题库问题◆】:[单选]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戏剧界提出“爱美的”(Amateur)的口号,“爱美的”意为()。
A.爱情戏剧
B.唯美戏剧
C.职业戏剧
D.非职业戏剧

【◆参考答案◆】:D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以《一九八六》为例,简要说明余华小说对五四文学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的继承。

【◆参考答案◆】:余华试图在小说中表达近似于鲁迅小说"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但他对国民性的批判不是一种道德批判,而是在伦理层面中的人性批判。对于《一九八六年》中的疯子而言,他的生命体验是以"疯癫"的形式展开的,这种"疯癫"既是疯子的现实存在状况,也是他独立于周围群众的标志。当疯子以自残的方式将历史展现在群众面前时(即对历史施加暴力刑罚时),一种启蒙主义的布道场景已横亘在面前:疯子其实是一个启蒙者的隐喻,他以自身肉体的毁灭为代价,展示着用暴力颠覆"文革"历史的启蒙仪式,而围观群众的兴高采烈,又昭示了一个蒙昧群体的存在。这一自残场景中的"围观"现象,与鲁迅的小说《药》中群众观看夏瑜被杀的场景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看/被看"的场景中,启蒙者与愚昧者的处境居然历经一个世纪仍未改变:无论启蒙者做出何种牺牲,招来的都只是看客们心满意足的"欣赏",启蒙仪式成了娱人耳目的表演行为。《一九八六年》首先在此层面上获得了与鲁迅小说相似的启蒙主题。而且,当"疯癫"被余华用作颠覆历史的核心意象时,它已不再具备道德意义上的价值判断。"疯癫"并不是人性恶的表征,而仅仅是疯子在现实当中的伦理处境,疯子的自残只不过是他内心生命体验的现实回放:既然疯子的内心世界因为"文革"历史的迫害而变得支离破碎,那么,他的自残就不过是他生命体验的正常表现。在现代伦理学看来,这种一己的生命体验既是他的存在状况,也是展现他个体生命体验的自由。在这个意义上说,疯子的疯癫行为其实符合他自身的生命逻辑,因而也是一种正常的存在状态。但在围观的群众看来,疯子的自残行为又的确是疯癫的表征。那么,如果从现代伦理学的角度去窥探群众的存在状况时,就会发现,在表面上看,群众才是清醒的大多数,他们围观疯子自残的场景,似乎表明了自身理性的健全。可是,如果疯子的存在状况是合法和正常的话,那么,群众在围强行为中展现的惊讶、兴奋和恐惧就是不正常的,换言之,群众对疯子正常生命体验的无法理解,恰恰表明了他们自身的"疯癫"状态,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福柯说过,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神志健全,往往用非理性的方式对待自己眼中的疯子,这种方式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因此,当观看疯子自残的群众用怜悯、歧视、窥探、嘲笑等行为将疯子从理性的大多数中排除出去的同时,也证明了自身存在状况的"疯癫"。在这里,疯子与群众的存在状态发生了微妙的对调:疯即是不疯,不疯即是疯。从这个角度说,《一九八六年》已然具备"五四"文学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当疯子以启蒙者的形象出现时,以自残为表征的启蒙仪式却遭到了一群疯人的耻笑。群众自身"疯癫"形式的表现,既是对于启蒙者的不理解,也是愚昧的国民性表征。因此,《一九八六年》在对人物存在状况的考究中,表明了余华关注启蒙问题的视域转换:不是从民族国家的角度,而是依据个体的生命体验,在生存论的维度重审历史的合理性。这一启蒙叙事正是先锋作家重视生命个体的具体表现。

(6)【◆题库问题◆】:[填空题] ()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1985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参考答案◆】:《狂人日记》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主观战斗精神

【◆参考答案◆】:由胡风提出。"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博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祥子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参考答案◆】:1、旧社会的反动势力。2、个人奋斗的生活道路。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莎菲女士形象分析。

【◆参考答案◆】:莎菲女士有反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意义,尤其她敢于追求性爱的态度更会在遍布伪道学家的社会里招来强烈的诋毁。但是只要我们对文本稍加细读,就会发现莎菲对性爱的吁求还是停留在口头上,隐蔽在心灵世界里。事实上她从未主动地表示过自己的爱,更未主动地要求过性。而且一旦性爱将要发生时,她又表现出无限的恐惧、怯懦,找出各种理由加以抵御和防范。非但如此,她还反过头来谴责自己的欲求,陷入原罪感中。她不可能成为一个彻底的叛逆,作者及莎菲女士也许不觉得,然而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性的传统观念已经深深植入莎菲的灵魂,使她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我们能够发现莎菲追求中的悖论:一方面渴望性解放、性自由,另一方面又裹足不前,并拒绝与之属于同一体系的其他开放性观念,最后消解了自己的追求。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发展有何重大贡献?

【◆参考答案◆】:将现代话剧文学推向新阶段,主要表现在:1、他之前的剧作大多不从生活出发,不以刻画人物为中心,而他的剧作则以表现人物为中心。2、他之前的剧作大多结构松散,平直,冗长,多为独幕剧,他的剧作能在多幕剧中驾驭多组冲突线,形成复杂、严谨、精巧的艺术结构。3、他之前的剧作,人物语言多为作者主观设计,标语口号、独白演说盛行,而他的剧作语言是充分个性化的,能充分恰切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请充值VIP继续使用(未注册用户支付后会自动注册登录)

×

95元 29元

VIP截止日期:2025-01-02 01:33:23

←请使用支付宝扫码支付

95元 29元

VIP截止日期:2025-01-02 01:33:23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