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本末体

时间:2020-09-29 16:06:02 解答: 212 次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纪事本末体

【◆参考答案◆】:
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裁。始见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将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依年月顺序编写,补编年体、纪传体之不足,但对同时期各事件间的联系则无法顾及。

(2)【◆题库问题◆】:[单选] 商朝中央机构的百官之长叫()。
A.籍臣
B.尹
C.多马
D.冢宰

【◆参考答案◆】:D

(3)【◆题库问题◆】:[单选] 下面哪一项战事首开蒙宋两国正规军交战之先例:()
A.蒙古不花部入侵宋境临近陕西的关外部分
B.蒙古不花部入侵宋境临近山西的关外部分
C.蒙古不花部入侵宋境临近河南的关外部分
D.蒙古不花部入侵宋境临近河北的关外部分

【◆参考答案◆】:A

(4)【◆题库问题◆】:[问答题] 西周的农业生产情况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1)生产工具的进步:西周的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石、木、骨、蚌器,耒耜是主要的工具。但青铜农具比商代增多。在西周遗址已经陆续发现了一些青铜农具。
(2)耕作技术的提高:周人的主要耕作方法是"耦耕"。所谓"耦耕",大概是两人协同耕作的方式。西周实行撩荒休耕制,田有"菑"、"新"、"畬"之分,三年一循环,保证三分之二的面积耕作,三分之一的面积休耕。这种办法起到了养地力和利用绿肥的实际效果。周人已懂得耘草和施肥的关系,还重视灭虫,注意修治沟洫,起排水和灌田的作用。
(3)农作物种类与产量增加:农作物种类很多,仅见于《诗经》中的植物名称就有100多种。主要有黍、稷、麦、稻、梁、菽、蔬菜、瓜果等。还普遍种植桑麻和染料作物。西周农作物收获量很大,《诗经》中就有描写粮食丰收的情景。

(5)【◆题库问题◆】:[问答题] 简述刘邦“重农抑商”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重农"政策:
(1)复员军队,士兵都给予土地和宅舍;
(2)号召逃亡的人还家,"复故爵田宅";
(3)减轻田租为十五税一;
(4)下令解放因生活困难而自卖为奴婢的人。
"抑商"政策:
(1)商贾及其子孙不得拥有土地;
(2)不得为官吏;
(3)不得穿锦绣等名贵的衣服,不得乘车、骑马携带兵器;
(4)加倍征收商人的算赋。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复社

【◆参考答案◆】: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进步政治集团。形成于崇祯元年(1628),顺治九年(1652)被清政府取缔。领导者有张溥、张采等。明神宗朱翊钧统治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各地士大夫为改良政治,维护明王朝统治,纷纷结社,著名的有几社、应社、匡社等。天启中,东林党遭魏忠贤及阉党镇压,东南地区的各派政治势力重新组合,出现了新的联合形式的社团崇祯元年,张溥、孙淳、吴等联合几社、闻社、南社、匡社等,结成复社,提出复兴古学的口号。该社先后三次举行大会,即二年的尹山大会、三年的金陵大会、五年的虎丘大会,虎丘大会参加者达数千人,共推张溥、张采为盟主。复社本来仅集合太仓等七郡人物,后来逐渐由江南扩展到江西、福建、湖广、贵州、山东、山西等省。据吴应箕《复社姓氏录》载,其成员为两千余人,一时复社名声大振。张溥、张采等人利用其影响往往可以干预科举考试、地方行政,以至内阁辅臣的更迭,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在政治态度上,该社继承东林党,反对阉党的腐败政治。后有一部分东林党人后裔加入,故又被呼为小东林。崇祯末,复社拥周延儒入内阁,并使其实行自己的主张,使朝政为之一清。但复社的行动也引起原阉党及其他政治派别人物如马士英、阮大铖的仇恨和不满。崇祯末,复社多遭攻讦,势力稍衰。清兵南下后,吴应箕、陈子龙等复社成员多参加抗清斗争。南明弘光朝时,柄权的阮大铖、马士英大肆打击复社成员,并图谋杀尽复社之主盟者,致使陈贞慧被逮,侯朝宗、黄宗羲等逃亡,复社一蹶不振,但其成员的活动一直到清顺治年间才完全停止

(7)【◆题库问题◆】:[单选] 奏折制度为()首创。
A.乾隆
B.康熙
C.雍正
D.顺治

【◆参考答案◆】:B

(8)【◆题库问题◆】:[填空题] ____是西晋的基本的经济和财政制度。

【◆参考答案◆】:户调式

(9)【◆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述唐朝前期有哪些重要制度?

【◆参考答案◆】:
(1)官制:在中央主要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地位最高,唐太宗后尚书令名存实亡,由地位较低的左、右仆射成为尚书省实际的长官。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均是宰相,一起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其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各项敕令和政策。在地方上,唐朝仍实行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唐太宗还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分为10道,后来又重新划分为15道。道是监察机构,而不是行政机构。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有乡,乡下有里。
(2)军事制度:唐王朝继续沿袭西魏北国时期形成的府兵制度,其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左右千牛卫、左右武卫等十二卫,府兵的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折冲府分为团、旅、队,火几部分,府兵的兵员按一定的挑选原则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中挑选,每三年挑选一次,府兵经常性的任务,是轮番到京城宿卫,叫做"番上"。府兵制度必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并贯串着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则,以"内重外轻"为设置折冲府的指导思想。
(3)科举制与学校: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玄宗开元二十年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不定期举行武周时;还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
(4)法律:《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共12篇,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唐的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是以后各朝代的法律蓝本,对周边国家的法律制度也有很大影响。
(5)土地制度:均田制是唐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其内容有:
①对百姓授田的规定:授田男子的田地分为口分田、永业田;口分田男子在60岁以后收归国家,同时给僧尼寺院、鳏、寡、孤、独分一定的田地。
②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王公贵族安爵位高低分给10—4亩不等;按官职大小,由60亩后依次下降;
③土地买卖的规定:官僚贵族的口分田,永业田可卖。百姓因贫穷,迁徒也可卖口分田。
(6)赋役制度:租庸调制是唐代前期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唐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内容有: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太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服徭役二十天,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年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

(10)【◆题库问题◆】:[单选] 汉武帝颁行“附益之法”的直接目的是()。
A.剥夺分割诸侯王的封地
B.限制诸侯活动,不得参与政事
C.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D.彻底解决王国问题,维护统一

【◆参考答案◆】:B

请充值VIP继续使用(未注册用户支付后会自动注册登录)

×

95元 29元

VIP截止日期:2024-12-31 09:20:23

←请使用支付宝扫码支付

95元 29元

VIP截止日期:2024-12-31 09:20:23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