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阅渎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一(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材料二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的好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材料三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是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相互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
【◆参考答案◆】:"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友好交往。
(2)【◆题库问题◆】:[问答题] 论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1)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2)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
(3)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1)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2)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
(3)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3)【◆题库问题◆】:[单选] 中国共产党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最早是在()
A.中共二次党代会上
B.国民大革命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A.中共二次党代会上
B.国民大革命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参考答案◆】:C
(4)【◆题库问题◆】:[单选] 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一五计划"的开始
C.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文化大革命"结束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一五计划"的开始
C.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文化大革命"结束
【◆参考答案◆】:C
(5)【◆题库问题◆】:[多选] 鲁迅把其在五四前后所写的小说组成集子出版的有()。
A.《彷徨》
B.《华盖集》
C.《呐喊》
D.《而已集》
A.《彷徨》
B.《华盖集》
C.《呐喊》
D.《而已集》
【◆参考答案◆】:A, C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大礼仪之争
【◆参考答案◆】:大礼仪是明嘉靖年间确定兴献王朱佑杬尊号的争论,因系朝廷礼法之至大者,故名。正德十六年,武宗死,无子,兴献王长子朱厚璁即皇帝位,下令礼臣议其生父朱佑杬尊号。以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为首的朝臣主尊孝宗为皇考,朱祜杬为皇叔父;观政进士张璁、南京刑部主事桂萼等迎合上意,议尊朱佑杬为皇考。双方争论激烈。嘉靖三年四月,追尊世宗父母。朝臣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激怒世宗,下狱者一百三十四人,廷杖而死者十六人。这一事件对嘉靖朝政治影响颇大。
(7)【◆题库问题◆】:[填空题] 1932年1月28日夜,日军大举进攻上海,驻防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领导下,奋起抵抗,上海抗战爆发。
【◆参考答案◆】:蔡廷铠;蒋光鼐
(8)【◆题库问题◆】:[多选] 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什么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
A.《民报》
B.《新民丛报》
C.《国闻报》
D.《中外纪闻》
A.《民报》
B.《新民丛报》
C.《国闻报》
D.《中外纪闻》
【◆参考答案◆】:A, B
(9)【◆题库问题◆】:[多选] 最早的农书是战国时期的()。
A.《神农》
B.《野老》
C.《上农》
D.《任地》
E.《辩土》
A.《神农》
B.《野老》
C.《上农》
D.《任地》
E.《辩土》
【◆参考答案◆】:A, B
(10)【◆题库问题◆】:[单选] 评价中国的维新派“谓之政治家,不如谓之教育家;谓之实行者,不如谓之理想者”的是()
A.梁启超
B.康有为
C.李鸿章
D.张之洞
A.梁启超
B.康有为
C.李鸿章
D.张之洞
【◆参考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