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沪宁城际、京津城际、京沪等高铁运营通畅,标志着我国步入高速铁路时代。饮水思源,火车的发明者是()
A.史蒂芬孙
B.瓦特
C.哈格里夫斯
D.富尔顿
A.史蒂芬孙
B.瓦特
C.哈格里夫斯
D.富尔顿
【◆参考答案◆】:A
(2)【◆题库问题◆】:[问答题] 中国人的年龄是怎么计算的?
【◆参考答案◆】:中国人计算年龄往往有虚岁与周岁之分,周岁指的是一个人的实际年龄,虚岁则是在周岁上加一岁或两岁。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其实,这种计算年龄的方式与我国古代的历法有一定的联系。我国古代通用的历法是阴历,与今天全世界通用的历法公历(我们习惯称阳历)相对,阴历也叫夏历或农历、旧历。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习惯了用阴历来计算农时,渐渐地也习惯了用阴历来计算很多方面的事情。虚岁的计算就是一个例子。在古代,虽然没有统一的虚岁计算标准,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孩子从出生时就应该记为一岁,因为十月怀胎在古人看来是万物有灵的体现。而以后每过一个农历新年(即春节,而非阳历新年)就增加一岁,这样虚岁往往比周岁要大。如果是腊月(阴历十二月)出生,一过春节就记为两岁,因此虚岁比周岁还要大两岁。所以,我们现在把计算虚岁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以计算年龄的时间为标准,若计算时间是在过了农历新年到生日期间,则虚岁=周岁+2(即虚两岁);若计算时间是在生日过后到农历新年期间,则虚岁=周岁+1(即虚一岁)。而周岁的计算方法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了,只需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即可。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要在2009年8月8日记算1981年6月8日出生的人的虚岁和周岁,因为2009年的农历新年还没过,此人的当前虚岁则应该是29岁,而他的当前周岁则应该是28岁(公历2009年6月8日满28周岁)。
(3)【◆题库问题◆】:[单选] ()属于唐代官修史书。①《晋书》②《隋书》③《史通》④《通典》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参考答案◆】:D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南北面官制
【◆参考答案◆】: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面建立的一咱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均是契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5)【◆题库问题◆】:[单选] 1955年,周恩来推动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重返了联合国
D.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重返了联合国
D.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
【◆参考答案◆】:A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行国制度
【◆参考答案◆】:"行国"之名始见于《史记•大宛传》。所谓行国,就是"随畜移徙","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主要人事畜牧业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匈奴国家大约形成于公元3世纪,最高权力机构为单于庭。单于庭或随人畜,或因战争时有迁徙,这是行国制度的特点之一。
(7)【◆题库问题◆】:[填空题]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刊物是《()》。
【◆参考答案◆】:新青年
(8)【◆题库问题◆】:[问答题] 儒、道两家的审美理想是怎样“同体相生”的?
【◆参考答案◆】:(1)儒家与道家,都源于一种对世事的"忧患意识",又处于"相生"的关联之中。(2)儒道两家都以现世生存为起点,虽然取向分别为入世和遁世,但他们的终极旨归都在生命的审美境界。(3)在绝对人格美建构上,儒家以积极进取的"圣人"、"君子"、"贤人"为极致,道家则以清净无为的"至人"、"真人"、"神人"为极致,表现出不同的风貌。但他们都注重主体对宇宙创化的参赞,而宇宙的"生生"本身就洋溢着诗意的孳化和审美的情调。(4)"儒道相生",就是在互补的对立性中,儒道审美精神同一性的自觉实现及其结合。这种相生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审美精神发展的逻辑动力,并贯穿于整个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之中。
(9)【◆题库问题◆】:[单选] 为了纪念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观看有关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如()①七七事变②《挺进大别山》③《西安事变》④《辽沈战役》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B
(10)【◆题库问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孔子学院是中国派驻外国推广中国文化的教育机构,目前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请回答下列问题:
【◆参考答案◆】:"仁";春秋时期。《论语》